“喂,媽媽,我放學了,在回家的路上”。
“今天又是你自己回家嗎?你真棒,一定要注意安全,媽媽這會有事先不跟你說了”。
“媽媽,你別掛你別掛,你等我到家了你在掛”。
今天下午三四點的時候我又接到孩子電話,我問他為什么一定要等到家在掛電話?孩子說因為他自己上樓害怕。這已經是很多次了,于是我放下了手中的工作問:“寶貝,你能告訴媽媽,你究竟怕的是什么嗎?”孩子支支吾吾的說:“因為樓梯黑乎乎的他一個人害怕,總感覺后面有個人影跟著我...所以都是靠著墻,緊貼著墻根走”。
后來,我就陪他講著電話,直到他回到家,打開電視。
由于工作的原因,我常年在外地,孩子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,最近家里有事比較忙,爺爺奶奶晚上才回來,孩子都是自己放學回家。已經是個三年級的學生了,學校離家也很近,我想自己回家也沒什么大不了,今天聽孩子跟我講這些的時候,我仿佛看到自己小時候。
記得我小時候,從三年級開始就自己騎自行車上學。爸媽也總是很晚回家,我一個人在家特別害怕,所以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家里所有的燈,緊接著還要打開每個衣柜,在反復確認沒什么“奇怪的東西”才會安心的寫作業。到了晚上睡覺,媽媽關了燈緊閉上我房間的門,我躺在床上眼睛都不敢閉,總感覺眼睛閉上就有人“鬼”要來掐我脖子。我把眼睛睜開,然后又閉上,來來回回,后來干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,像只貓頭鷹一樣,直到后來困到不行,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時候睡著的。
每當我說黑害怕,父母總會不耐煩的回我:“別怕,有啥害怕的,鬼還能把你吃了不成,你讓它出來吃一個我看看。”每次聽他們這么說我更害怕了,因為他們壓根不明白小孩子究竟在怕什么。
一句不疼不癢的“別怕”絲毫起不到任何作用,就好像你受傷了,很疼,別人一直對你說“不疼”一樣。所以我一定不能讓兒子對我也有這種感覺。
小孩怕黑是一種本能的條件反射。當黑暗中周圍的一切不了解時就會產生恐懼,安全感就會降低,孩子也就會怕黑,所以怕黑是孩子的一種本能。小孩子習慣把世界生靈化,眼中的東西都是有生命的。這種心理現象又被稱作“泛靈心理”,小孩子會把影視、畫冊或者故事里的妖魔鬼怪想象到現實世界中來,并相信它們是真實存在的。再加上,孩子不具備區分現實世界和虛構世界的辨識能力。心理學家說,怕黑源于人類自我保護的本能,越是黑暗,小孩子這種想象力越是豐富,因此更加容易害怕。
孩子說怕黑的時候,我們應該用對一些方法,讓孩子降低對黑的恐懼。可以引導他,讓他把害怕的事說出來,讓他對自己的恐懼多一些了解,當我們讓孩子了解了這些真相后,慢慢地害怕的情緒就會減少了很多。
小孩子喜歡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,“怕黑”也是他們表達真實情緒的一種方式,一句不痛不癢的“別怕”硬生生地懟回了孩子向你求助的擁抱,然后殘忍的把他丟在自己害怕的世界,不理不睬。一句“別怕”讓孩子感受到不單單是恐懼,還有孤立無援。
幼小無助的他被最愛的人拋棄的心寒和失落。
“別怕”解決不了問題,只會讓恐懼的情緒在孩子的心里囤積。我們要承認他的恐懼,并表示相信,讓他認為你跟他是同一個頻率的“伙伴”,跟他討論究竟害怕的是什么,孩子的恐懼會因為你的接受得到了釋放。
其實,對小孩子而言,怕黑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,只要不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生活,我們大可不必因為孩子怕黑就罵小孩膽小鬼沒出息。
雖然我不能當面告訴他,但是我可以用自己的行動,去溫暖兒子幼小的心靈。于是,每天放學的一通電話成了我和孩子達成的小默契。最近孩子說他已經不害怕了,但還是會給我打個電話,只是想聽聽媽媽的聲音。